马云说要存在300年的罗汉堂 凭什么集齐了6位诺贝尔奖得主?
今天,包括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5位全球顶尖的经济学家齐聚杭州,成为罗汉堂学术委员会的首批委员。
不要担心,这群“最强大脑”们可不是要出家。他们在西湖畔与马云在内的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管理层进行了两天的闭门探讨,由此,全球“最强大脑”们组成的罗汉堂正式成立。
没错,罗汉堂可不是少林寺里的那个,而是由阿里巴巴倡议、全球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领域的顶尖学者们共同发起,将一起研究与科技创新伴生的社会经济形态变化等课题。而罗汉堂的研究成果将为全社会服务。
很多小伙伴是不是感到不明觉厉?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
阿里巴巴在2017年10月成立“以科技创新世界”的达摩院,3年投入1000亿元探索前沿科技。但科技快速进步,总会伴生出经济和社会形态、社会治理、人们生活方式等各领域的变革。那么,社会各个层面应该如何预见、拥抱和适应这些变革?这些课题将由罗汉堂来进行研究。
简单来说,达摩院是研究解决未来问题的先进生产力,罗汉堂是研究随之而来的生产关系。
现在科技正在高速发展,未来有很多问题不是技术本身能解决的,比如无人驾驶流行起来之后,如何与人类驾驶相生,比如我们现在对机器人道德上的约束,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这属于人文社科法律的问题,需要有人来解决。
其实放眼全球,已经有政府机构、顶级学府在招募人文社科类精英致力于解决人类未来将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罗汉堂召集人陈龙说:“和达摩院一样,罗汉堂学者的研究成果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不是为某个公司服务。因为这些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公司的问题,更是整个新经济发展会面临的问题。”
“科技的高速进步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好处的同时,更要理解科技给社会带来的挑战并思考解决方案。作为一家科技公司,阿里巴巴有责任倾尽全力研究如何帮助社会适应科技进步并迎接随之而来的挑战。这也是我们倡议成立罗汉堂的初衷。”马云在和学者们交流时说,阿里巴巴将邀请全世界顶尖学者在一个开放、合作的研究平台上为此一起努力,但罗汉堂不是为阿里巴巴而建的,通过罗汉堂累积的观点、研究报告和成果,是为全世界服务的。
据消息,马云也对罗汉堂寄予厚望。他说,阿里巴巴成立的时候就说过要做一家102年的公司,“在今天之前,我希望湖畔大学、达摩院和马云教育基金会比阿里巴巴能够更长久的存在。今天宣布罗汉堂的倡议,我希望罗汉堂也能存在300年。”
在此次闭门会议上,学者们还共同发表《罗汉堂使命宣言》。宣言称,世界正在迈入全新的数字经济时代。但就像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曾在争吵与忧虑中最终清晰方向,我们的社会并未准备好应对由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其他数字技术而营造的全新的世界。社会科学家们有责任更好地协作,帮助人类社会适应这场数字革命。
罗汉堂学术委员会首批委员名单
1
Bengt Holmstrom
(本特·霍姆斯特罗姆)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契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201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
Lars Peter Hansen
(拉尔斯·彼得·汉森)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3
Alvin E. Roth
(阿尔文·罗思)
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美国经济学会主席,在博弈论、市场设计与实验经济学取得卓越贡献,201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4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2010年因在市场搜寻理论和宏观经济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5
Michael Spence
(迈克尔·斯宾塞)
美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2017年,斯宾塞等的《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和转型:国际视角的思考与建议》获第17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6
Thomas Sargent
(托马斯·萨金特)
纽约大学教授, 201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7
Patrick Bolton
(帕特里克·博尔顿)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金融学会院士,当代最著名的金融学家之一。
8
Markus Brunnermeier
(马科斯·布鲁纳米尔)
普林斯顿大学Bendheim金融中心主任,美国国家经济研究中心和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成员,撰写有大量关于金融危机和货币政策的著作。
9
Preston McAfee
(普斯顿·麦法宜)
前谷歌经济学家、前微软首席经济学家,重视根据微观经济学基础,提出商业战略和竞争解决办法。
10
Yingyi Qian(钱颖一)
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2012年当选为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士。获2009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2016年度首届中国经济学奖。
11
Steve Tadelis
(史蒂文·泰迪里斯)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教授,研究致力于理解企业和市场的契约机制如何影响价值创造,著有《博弈论导论》等。
12
Neng Wang(王能)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研究领域包括公司金融学,宏观经济学,资产定价理论,私募及对冲基金等。
13
Shangjin Wei(魏尚进)
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金融学经济学教授,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中国经济研究组主任。2014年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14
Wei Xiong (熊伟)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院长,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Finance》联合主编, 2015年首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
15
Chengang Xu (许成钢)
长江商学院教授、香港大学经济学教授, 2013年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